OTour Attractions

Map of attractions

景點概覽

大館

大館是香港一個集古蹟及藝術館於一身的建築群。我們將藝術融會於文化遺產當中,為訪客創造嶄新多元的體驗,以激發公眾對當代藝術、表演藝術以至社區歷史的興趣和探求,是一個讓訪客享受愉快時光的香港文化及消閒地標。 訪客可以透過一系列探討香港文化歷史的主題展覽及體驗活動,認識大館深厚的歷史。活化後的大館更提供了一個藝術活動平台,全年帶來各式各樣的當代藝術展覽,以及涵蓋不同形式與範疇的表演藝術節目。

孫中山紀念館(部分区域暂停开放)

甘棠第建於1914年,由香港富商何東之二弟何甘棠興建,何甘棠亦於1950年在此終老。1960年,甘棠第售予鄭氏家族,其後鄭氏又轉售予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作教會的聚會場所。1990年,甘棠第獲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二級歷史建築。2002年,教會曾計劃拆卸改建,結果引起中西區區議會及居民強烈反對,政府亦認同甘棠第的歷史價值,最終出手以5,300萬元收購,並預算動用9,100萬元進行修葺,作為孫中山博物館。甘棠第在2010年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港大美術博物館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是歷史最悠久的香港博物館,創立於一九五三年,最先稱「馮平山博物館」,所佔的建築物原屬一九三二年啟用的「馮平山中文圖書館」,兩者均以建築物的捐建人來命名。至一九九四年,博物館改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一九九六年,博物館增加了新翼,位於徐展堂樓的展廳建成開放。在過去六十年,博物館蒐藏許多具歷史價值的中國藝術品,它們主要分青銅器、陶瓷和繪畫三類,年代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迄清代,當中亦包括明代至二十一世紀的國畫和現代畫。

香港醫學博物館

是香港一所以醫學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位於香港島中西區太平山區堅巷2號,成立於1996年,收集並保存與香港醫學發展有關的文物,用文獻及實物展品介紹香港開埠以來的醫科學術的發展歷史。香港醫學博物館前身是成立於1906年3月15日正式啟用的香港細菌學檢驗所,以應付當時流行的鼠疫。檢驗所作為首個香港專為醫學化驗而設的機構,初時對流行細菌病患作專門研究,隨後更肩負起疫苗培植的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檢驗所易名為「香港病理檢驗所」,以涵蓋更大的工作範圍。當「病理檢驗所」在1960年遷往西營盤後,部分所址仍維持用於疫苗製造,另一部分撥予聯合書院作理學院院址。在聯合書院理學院及政府疫苗生產線分別於1972年4月及1973年遷離後,這座建築物便一直只作政府倉庫的用途,當中原聯合書院臨時校址所在的建築物更於1982年拆卸,直至1990年香港政府宣佈列為法定古蹟,在1995年移交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改建成為香港醫學博物館,於翌年3月16日重新對外開放。

基督教香港崇真会救恩堂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創立於1852年,由瑞士巴色差會之宣教士韓山明牧師(Rev. Theodore Hamberg)所成立,前身是早一年在鄰近上環街市創立的首家香港客語教會「客家聖會」。1861年4月黎力基牧師 (Rev. Rudolf Lechler)在西營盤救恩堂現址地段興建「四角樓」,並於1862年5月招收新教友、施洗及選立長老。1927年12月25日自立,定名為「香港西營盤中華基督教崇真自立會」。其後教會聘請公和洋行(巴馬丹拿建築師樓)於四角樓的原址興建新禮拜堂,由1931年6月1日啟建,直至1932年12月24日完工,命名為「救恩堂」。隨着客語族群人口減少,救恩堂於1984年改為全粵語教會。現任駐堂主任牧師為姚健偉,長老為王福義、蕭壽澄。

聖約翰座堂

聖約翰座堂於1847年3月11日由香港總督戴維斯奠基;1849年建築工程完成,同年3月11日開始舉行崇拜;1852年9月19日由維多利亞教區首任主教施美夫為座堂祝聖。為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會建築物,是香港唯一以永久業權形式持有的土地。座堂主要由3幢主樓構成,座堂本身於1847年建成,乃香港較古舊的維多利亞時期哥德式建築物之一,測量總監急庇利參與設計其建築圖則。至於副堂則於1924年落成,辦公樓(即新座)則是1956年加建的。聖約翰座堂的木門,傳說是由在香港保衛戰被英軍自行炸沉的添馬艦(HMS Tamar)的艦身木材所製,但此傳說的真確性則備受質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座堂運作陷於癱瘓。1945年,香港重光。何明華會督委任施玉麒先生為會吏及牧師,參與重建座堂,通過舉辦賣物會等方式,有效挽救了座堂已崩潰的財政狀況。座堂是教區中之首堂,因該堂內置有主教座。香港日治時期曾用作日本人俱樂部。現時教堂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是受保護的歷史文物,亦是一別具特色的遊客景點。為了避免因冷氣的水氣造成白蟻侵蝕,破壞古物古蹟,座堂沒有冷氣供應。座堂除了有主教專用的座椅、法政牧師及座堂牧師專有的座椅,亦有港英年代遺留下來鑄上英國皇室徽號的會眾座椅,是留給當日港督或英國皇室家族成員途經香港崇拜時預留給他們坐的。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座堂更曾懸掛英國國旗,之後已拆除。目前座堂每天均有崇拜。也有早堂晚堂崇拜,崇拜的語言主要是英語,亦設廣東話、普通話及菲律賓語,崇拜者來自世界各地,是一所國際性座堂。

座堂會在一些聖日舉行唱頌大聖餐禮,香港島教區、澳門傳道地區的按立聖職聖禮和詩班節亦在聖約翰座堂舉行。現任聖約翰座堂座堂主任牧師為陳國強牧師(The Very Revd Kwok-keung Chan)。

灣仔洪聖古廟

是香港一座洪聖廟,位於灣仔皇后大道東,現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洪聖廟面對大王東街及大王西街,大王即洪聖大王。1971年華人廟宇委員會以「授權管理廟宇」條件將灣仔洪聖廟交由東華三院管理。灣仔洪聖廟是提供每年驚蟄打小人活動的廟宇之一。灣仔洪聖廟原為海濱岩石上的小神壇,由坊眾於1847年依山岩建築,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擴建。廟宇原座落海邊,因灣仔海傍填海,現已位處內陸。該廟最近一次修葺是於1992年,並使1867年擴建的望海觀音廟內花崗石過樑重現本來面貌。到2015年,灣仔洪聖廟暫時封閉,並進行3個月大型復修,於2015年9月26日舉行重修揭幕及開光典禮。東華三院稱,廟宇4月時有七成橫樑被蟲蛀,有倒塌危險,故為公眾安全遂封廟重修。是次重修耗資逾140萬元,更換了橫樑及部分屋頂瓦片,並翻新神像等。

些利街清真寺

又稱回教清真禮拜總堂,位於香港島中環半山區些利街30號,些利街和摩羅廟街的交界。該寺為香港最古老的清真寺,反映香港殖民地時代穆斯林的歷史,也象徵了香港宗教文化的多元性,歷史價值甚高。現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其教徒住所則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些利街清真寺建於1849年,當時只是一間簡陋的小石屋。至1870年,清真寺獲地擴建為清真寺,直至1890年才竣工,正式建為一間清真寺。該寺其後於1915年重建(有說是1905年來自印度孟買的富商穆罕默德.哈奇出資重建),只保留舊寺的尖塔,即是現時所見的外貌。現時該寺旁則興建了一座8層高的文化中心。到2022年3月,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建議將寺廟列為法定古蹟。

中環街市

是香港一座摩登流線型的街市,於1939年落成,位於香港島中環皇后大道中93號及德輔道中80號。現時的街市為第四代市場及第三代中環街市建築,與同期建成的舊灣仔街市屬同一風格,是香港少數在戰前落成的室內街市。街市由工務司署設計及建造,1980年代改造成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的一部份。1990年獲擬定為三級歷史建築(惟評級一度未有被確定,直至2022年3月10日才予以確定評級),但2003年停止運作後曾一度被列入勾地表,後來政府將其剔出並交由市區重建局進行活化。華懋集團取得營運權後,街市在2021年重新對外開放。

西區市場

是香港一個副食品批發市場,位於香港島西環豐物道8號,臨近西區海底隧道香港出口、屈地街電車廠及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批發市場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批發市場建於海旁的填海地上,佔地6.2公頃,第一期於1988年8月4日興建,1991年10月18日,​30年前啟用;而第二期於1991年元旦動工,1994年3月1日,​28年前啟用。

西環海濱公園

是香港三個海濱長廊,現時建成上環段、中環段和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段,於2009年至2018年分階段落成。在灣仔臨時海濱花園擴建部份在2019年開放後,連同其他不同名稱的海濱休憩空間(例如豐物道海濱和中環碼頭海濱長廊),石塘咀 (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至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海濱長廊全面貫通,全長約4.5公里,成為維多利亞港兩旁最長的海濱長廊。

半山自動扶梯

由於港島的街道多上坡且狹窄,政府為了讓住在半山腰上的居民來往方便,並紓解雍塞的交通,便建了座依地形起伏、全長800公尺的中環戶外半山手扶梯。如果一口氣從頭搭到尾不間斷,也要花上20分鐘的時間。這座開放式、自由供人乘搭的手扶梯行經中環鬧區,附近有著許多受歡迎的景點與餐廳美食,不僅半山居民常使用,遊客也爭相體驗,衍伸出觀光價值,成為中環地標之一。就連許多港片都曾到此拍攝,如果你看過電影《重慶森林》,劇中王菲從公寓偷窺梁朝偉搭手扶梯上班這幕,就是在中環手扶梯取景。半山手扶梯以中環「皇后大道的中央市場」為起點,一路蜿蜒而上,行經閣麟街、荷里活道、羅便臣道等,終點是干德道,最大高低差為135公尺。如果從山下往上看,可感覺到明顯的坡度,不羈由上往下看時亦覺得有點心驚驚。手扶梯只要一遇到街口,便有個出入口,每個街口的來往行人皆能隨意搭乘(如下二圖),也讓在搭乘的人能恣意地來去。所以也不一定要從頭坐到尾喔,可隨性地從中段跳上,再從想前往的地點附近離開。手扶梯旁的圍欄並不是太高,搭乘時可同時俯瞰中環大街小巷人來人往的景緻,相當有趣。

Last updated